三尺讲台,春风化雨;一支粉笔,书写春秋。在知识的沃土上,教师始终是点亮心灵火种的人。他们以智慧浇灌智慧,用爱心滋养爱心,用坚守诠释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人生。今天,我们继续推送“师道匠心”优秀教师系列报道,展现广西外国语学院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牟艳个人简介】
牟艳,法学硕士,毕业于广西大学。现任广西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主讲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四史教育》等。研究领域:道德与价值观教育、高校德育研究。
指导学生获得多项荣誉:2023年11月,指导学生参加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全区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荣获二等奖;2024年3月,指导学生参加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之“我心中的思政课”——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获得特等奖、最佳表演奖;2024年12月,指导学生参加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第十届全区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荣获工作案例组一等奖。
近三年主要荣誉:2022年7月,在由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广西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优秀微课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22年8月,在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第九届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思政组三等奖;2023年6月,在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第二十二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荣获思政组三等奖;2023年8月,在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全区高校“大思政课”教学改革优秀工作案例和示范课堂征集活动中荣获示范课堂组三等奖;2024年9月,在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全区高校“大思政课”教学改革优秀工作案例和示范课堂征集活动荣获优秀工作案例三等奖。
(广西外国语学院牟艳老师)
牟艳:躬耕思政,温暖育人
思政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相互照亮,是生命对生命的温柔唤醒。当我们以躬身姿态深耕教育田野,用学术理性守护思想温度,以人文关怀润泽青年心田,思政课便能真正成为塑造灵魂的引力场。
深耕课堂:让理论在情境中生根发芽
思政课堂不应是照本宣科的独白剧场,而应成为师生共同建构意义的精神场域。传统的思政课,常因理论抽象而让学生望而生畏,而思政老师的职责就是必须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内容。
牟艳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以"模拟法庭"形式重现于欢案、余华英案等社会热点案件,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法律与人性的张力。通过"问题链教学法"构建思维阶梯,例如从"脱贫攻坚奇迹"的现实案例出发,逐层追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理论逻辑,使抽象概念在具体情境中自然生长。通过"案例解剖+情景还原"模式,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具象化为全球气候谈判的模拟辩论。当00后学生用自制的短视频解读改革开放重大决策时,理论不再是纸上的铅字,而成为流动的思想盛宴。
(牟艳老师在学校四史馆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
关注社会:构建知行合一的成长坐标系
思政教育决不能局限于校园的围墙之内。作为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牟艳老师一直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时代的“瞭望者”。
牟艳老师授课的特点之一,就是会经常穿插一些国际国内的时政热点话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过时政讨论,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也明显提高,他们不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是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每学期的思政课都会组织社会调研、时事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例如,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主题,鼓励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情。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增强批判性思维,还能树立起服务社会的使命感,让青年看见理想照进现实的真实路径。
(牟艳老师“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活动)
因材施教:搭建个性化成长支持系统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存在着鲜明的个体差异。牟艳老师深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原则,也是走进学生心灵、成为学生挚友的关键。所以,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她会采用温和耐心的沟通方式,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思维活跃、喜欢挑战的学生,她会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学习任务,激发他们的潜能。课后交流是了解学生的重要窗口。每次课后,牟艳老师都会主动留下来,与学生们交流,倾听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疑问、对课程的建议,以及生活中的烦恼。
思政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当下,更要着眼于他们的未来发展。在日常教学中,牟艳老师会刻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探索未来的职业方向。同时,也会结合她自己的经验和对社会的了解,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和建议,指导他们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这种平等、坦诚、温暖的育人模式,让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命成长的每个维度。
(学生对牟艳老师思政课的评价 )
专业精进:安人必先修己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做一个“大先生”,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强国的需要,更是每一位教师永恒的信念与追求。《礼记》中就曾将老师称作“先生”:“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由此反映了古人对师者的敬重与崇拜。“大先生”不在学段之大、学历之大、文凭之大、学校之大,而应是视野之大、学识之大、格局之大、气度之大、情怀之大、品位之大、境界之大。
要做“大先生”,首先要做一个好老师。一个老师连“好老师”都算不上,又何言“大先生”?
至于怎样做一个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个引路人”,即: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经师”与“人师”,即: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这便为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指明了方向、路径。这也正是牟艳老师始终不渝、努力前进的方向。
牟艳老师与学生共同参演的微电影《麦风》
在教学中,牟艳时刻催促自己钻研专业。老师的专业知识是教书育人的资本,是引领学生、感染学生、成长学生的本钱。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最好是有一潭活水。因此必须把学习进行到底,必须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状态、一种生存必需,必须坚持吾生有涯而知无涯。
在生活中,牟艳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加强自我完善,不断注重内在修养,不断实现品德的砥砺精进。必须能够淡泊名利,不被外界干扰,不为浮躁喧嚣所动,保持内心宁静,在纷繁复杂中,保持独立人格,能够挺直腰杆,昂起头颅,站着教书,成为一名自信且骄傲的思政老师。
不忘初心:心怀“国之大者”
心怀“国之大者”,应当胸怀天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既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中国人的精神定位,更是一个“大先生”肩负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责任感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
牟艳时刻牢记使命,胸怀教育,忠诚教育,虔诚于教育,热爱学生,研究学生,心里装着学生,坚守教育良知,捍卫教育常识,遵循教育规律,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牟艳老师指导作品《麦风》-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特等奖)
静水深流,润物无声。牟艳老师说:“我愈发清晰思政教育者的使命:既要像北斗星指明方向,又要如春溪水滋养心田。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愿做沉默的耕耘者,用理论的温度融化思想坚冰,用人文的关怀照亮成长迷途。当某天某个学生回首大学时光,能记起思政课曾带给他们思考的愉悦与行动的勇气,便是对我们最温暖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