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春风化雨;一支粉笔,书写春秋。在知识的沃土上,教师始终是点亮心灵火种的人。他们以智慧浇灌智慧,用爱心滋养爱心,用坚守诠释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人生。今天,我们继续推送“师道匠心”优秀教师系列报道,展现广西外国语学院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赵素桃个人简介】
赵素桃,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广西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讲师,出版专业技术中级。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学改革、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研究方向。
获2024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暨“精彩一课”一等奖,2022年广西高校“壮美广西”系列思政课“示范课堂”三等奖;2021年指导学生在全区高校 “四史”类思政课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
负责主持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宣传部2021年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项目“‘十四五’时期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广西外国语学院教改课题“‘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路径研究”;参与广西哲社课题1项、省部级教改课题1项。在《广西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挖掘民族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独作),在《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广西外国语学院赵素桃老师 )
赵素桃:深耕思政沃土,培育时代新人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赵素桃老师在党员先锋岗上的庄严承诺,更是她扎根思政讲台的精神坐标。她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赤子之心,用思想的火炬照亮青年学子的精神航程,用躬行实践诠释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命题前,赵素桃老师以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交出了一份知行合一的育人答卷。
以育人为本:培根铸魂守初心
01 筑牢思政教育“压舱石”,担当育人使命
赵素桃老师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核心任务来抓。她认为,“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必须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敏锐性和鉴别力,确保课堂上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为此,她在日常教学中,她注重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理论滋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02 课前“三备” 肇端,课堂因材施教
“要上好一堂思政课,充分的准备是关键”,她这样说道。赵素桃老师坚持“三备”原则。备学生时,她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和思想动态,以便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她结合专业特点选取相关案例阐释思政理论,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备教材时,她深入钻研并拓展补充教材内容。在备教法时,她积极探索创新,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坚守“以学生为中心”,点亮学生心中明灯
赵素桃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她常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并帮助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赵老师常举贴近生活的例子,增强了我们的学习信心和动力。”学生评教中如此写道。此外,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布置开放性作业和课题,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赵素桃老师正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
以竞赛为镜:锤炼教学硬功夫
01 以赛促教,教学相长
赵素桃老师积极投身于各类教学竞赛活动,将竞赛作为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她认为,教学竞赛不仅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更是一次学习交流、发现不足、改进提升的过程。在备赛过程中,她认真研究竞赛要求和评价标准,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课件,反复打磨教学环节和教学语言,力求在竞赛中展现出最佳的教学状态和水平。通过参与各类教学竞赛活动,赵素桃老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竞赛中所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方法和技巧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推动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02 校内“导师制”搭台,备赛磨课有方
广西外国语学院的校内导师制度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了平台,赵素桃老师作为被指导教师之一,受益于这一完善的备赛机制。老教授们凭借丰富经验和专业素养,对她进行全面、细致的指导,涵盖教学内容挖掘、方法创新和语言表达等细节。备赛中,她结合理论与实际案例,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反复试讲、雕琢,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她作为马克思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还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试讲和磨课,通过循环过程帮助青年教师完善教学细节,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
赖荣珍副教授在指导赵素桃老师(右)备赛
(赵素桃老师获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暨“精彩一课”一等奖)
(赵素桃老师获2022年广西高校“壮美广西”系列思政课“示范课堂”大赛三等奖)
03 区域案例“活”用,课堂思政有光
赵素桃老师善于挖掘广西地区的经典案例,并将其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具地域特色和感染力。在参加“壮美广西”系列思政课“示范课堂”比赛时,她选取了广西崇左天等立屯的“立屯精神”作为教学案例,并引导学生挖掘身边亲友的奋斗故事,将“不等不靠、敢想敢干”的精神品质转化为青年成长的内驱力。
(赵素桃老师把广西特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
以科研为基:构建实践育人新范式
01 教学萃取方向,科研直面现实
赵素桃老师的科研紧密围绕教学实践,善于从教学中发现研究问题并转化为课题。她关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等现实课题,意识到其与高校思政教育紧密联系,思政课可为这些领域培养人才、提供支持。于是,她深入研究这些领域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探讨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治理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等,取得一系列成果。
(赵素桃老师在《广西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
02 科研指导比赛,学生屡创佳绩
赵素桃老师注重科研反哺教学,积极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和论文写作比赛,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指导学生参加全区高校 “四史” 类思政课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时,她引导学生学习 “四史”,明确研究方向和选题范围。确定选题后,她与学生讨论研究思路和方法,指导查阅文献、收集数据、撰写论文,讲解论文要求,规范写作。她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进度,解答问题,反复修改初稿。在她指导下,学生们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赵素桃老师指导学生参加比赛)
03 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提质增效
赵素桃老师始终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的提升。她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她将自己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编写成案例,用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赵素桃老师始终坚守着“以育人为本”教育理念,把竞赛当作提升自我、反思教学的镜子,以扎实的科研工作为根基,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为培养新时代的栋梁之材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